我们的生活被各式各样的“噪声”包围,耳朵成为了所有“噪声”的接收器......
为了逃离“噪声”,“降噪”耳机成为了我们的生活必需品,我们逐渐对“降噪”也不再陌生。
可我们真的了解噪声吗?
什么噪声都能被降噪处理吗?
降噪耳机,你真的用对了吗?
降噪还有“副作用”?!
今天带大家来了解了解,降噪,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~
我们在使用降噪耳机时,以下“误区”你遇到过吗?
主动降噪、被动降噪、通话降噪,傻傻分不清?
音贝奇工程师答:
我们所说的“降噪”耳机,是专指主动降噪耳机。
主动降噪,是一个听起来神奇、做起来复杂、说起来简单的技术,耳机麦克风拾取噪声,然后滤波电路生成反相噪声,最后由喇叭发出这个新噪声,对原噪声进行抵消以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,是不是很简单的感觉。
被动降噪,简单说就是“堵”,就是用耳塞、耳罩堵住耳道,达到减弱噪声的效果。
通话降噪,用于通话或录音场景,麦克风在拾取语音后,通过数字信号技术把背景噪声“处理”掉,从而让语音更加清晰。这个功能,是个蓝牙耳机都有,但效果呢,差异很大!
总结:
主动降噪之所以主动,就在于“以噪抑噪,以毒攻毒”
嗯,主动总比被动好,工作上也是如此!
戴上降噪耳机还能听到人声和喇叭声,是耳机的降噪效果不好?
音贝奇工程师答:
降噪技术可以大幅降低耳内噪声的强度,但并不是完全消除,尤其是中频噪声。
主动降噪可以消除大多数的低频噪声(500Hz以下),比如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;耳塞的被动降噪可以隔绝多数的高频噪声(2000Hz以上),比如蟋蟀的虫鸣声。
而对于500Hz-2000Hz的中频噪声,比如人声和喇叭声,主动降噪和被动降噪都有些作用但又都不擅长,所以中频的降噪效果不如两头那么好,还能听到人声,也是是正常的。
总结:
主动降噪攻低频,被动降噪堵高频,所以中频难免.....
为啥同一个降噪耳机,有人说效果很好,有人说效果一般?
音贝奇工程师答:
虽然每个人的耳朵结构和主观感受会存在个体的差异,但最大的差异却是“耳塞”。
一个小小硅胶耳塞的重要性常常会被大家忽视,耳塞的大小、形状、材料和佩戴都会直接影响最终的降噪效果。
只有在保证耳塞与耳道充分贴合的情况下,降噪耳机才既能发出很好的低频(主动降噪);又能有效隔绝外噪声(被动降噪);否则,效果一般,甚至完全没有降噪效果。
小提示,一个人的左右耳也可能是不同的,这就需要选择不同的耳塞进行调整了。
总结:
耳塞佩戴不好,再好的降噪效果也出不来,懂了,反正跟产品和人品都没关系
一些耳机宣称降噪达到了40dB以上,可降噪效果感觉并没有那么好?
音贝奇工程师答:
这里的40dB是指降噪的深度。
但降噪效果好是既要有深度,更要有足够的宽度。
如果仅有深度,而降噪宽度不够,则只能降低较窄频率范围内的噪声,而超过频率范围内的噪音就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。
这就是dB值很高,但降噪效果感觉并没有那么好的原因。就好比说,身体强壮,不能只看身高。
总结:
说了这么多,汇成一句话,“不看广告,看疗效”
市面上新推出了一种半入耳式的降噪耳机,不知效果如何?
音贝奇工程师答:
半入耳式耳机,因为没有硅胶耳塞与耳道贴合,存在声学泄漏,导致耳机既无法发出很好的低频,又无法隔绝高频噪声,而且每个人的佩戴差异很大。
所以降噪效果,相比普通耳机有一些降噪效果,但完全无法跟入耳式的相提并论。
说实话,技术概念大于实际效果。
总结:
所以这种叫“半降噪耳机”,总比没有强?说话要正能量,商家敢于创新,顾客勇于尝鲜,没毛病!
戴降噪耳机一定是为更安静更舒适的体验,怎么还会有“副作用”?如果你出现了各种轻微不适,可不一定是耳机出了问题。
下面都是鲜为人知的内行秘密!
坐公交车颠簸时或剧烈关门时,有时耳机里会传来“噼啪”异响。
我们称它为“破音”。
降噪耳机中的麦克风,是拾取声音的传感器,但麦克风发展至今,能够拾取的范围也是有限的。
在公交车颠簸或者剧烈关门等极限情况下,突如其来的“能量”会带来耳道内的振动,超出麦克风拾取范围,信号过载就会出现“异响”。
所以就是麦克风在特殊情况下暂时破音了,并不是耳机坏了。
在安静的夜晚,耳机里会传出轻微“沙沙”声。
我们称它为“底噪”。
在白天我们被声音包围,主动降噪会帮助我们消除掉噪声,而在安静的夜晚,外界的声音太小,我们再带上降噪耳机 ,麦克风、电路等自身的工作噪声就变得清晰起来,就像安静时,我们可以听见银针落地的声音。
麦克风的自噪声水平是影响底噪的主要因素,我们只能不断的优化,还无法彻底消除。
骑车的时候,降噪耳机会“呼呼”风声大作。
我们称它为“喷麦”。
骑车时或者起风时,风吹到麦克风的拾音孔,会产生额外的振动,导致麦克风会拾取到这个异常声音。
对,就跟唱卡拉OK时一样,嘴部气流喷到麦克风会产生异响,不同的是,风会在你耳边一直“喷麦”给你听。
“喷麦”是个物理现象,与麦克风的发展无关,但出色的防风声学设计和智能的风噪降低算法可以有效缓解。
戴降噪耳机有时会有“耳压”的感觉
我们称它为“耳压假象”。
这种感觉并不是真正存在“耳压”,其实是我们的大脑和身体欺骗了你。
在日常生活中,耳朵总是接收着各种频率的声音,形成了一种声音感知平衡;而在飞机降落时或潜入水中时,耳朵会由于气压的变化产生了不适感,某些频率的声音也会因为耳压而变得特别小,就会打破耳朵的感知平衡,可能会带来眩晕或心慌感。
使用降噪耳机后,有时候某些频率的声音会被消除得特别多,耳朵“反常”地进入不平衡的状态,我们会下意识地错误认为是存在“耳压”。此时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或调低降噪等级,不适感就会立刻消失了。
降噪耳机总会让人觉得“堵耳”有点闷。
我们称它为“堵耳效应”。
这是入耳式耳机的正常现象,由于降噪耳机都是入耳式耳机,为了得到最佳的降噪效果,我们在佩戴耳塞时要做到非常贴合耳道,耳道被堵住形成了封闭的声腔,这样人体的带来振动就会很容易被耳朵感知到,出现“能听见脚步声”“能听见心跳声”这种情况,所以其实与降噪耳机本身无关,而是耳道被堵住所产生的正常现象。
通过优化声学泄漏设计和精细调试降噪曲线,可以大幅缓解这种现象。
今天给大家分享了许多“降噪”干货,希望解决大家日常使用降噪耳机中遇到的各种困惑疑虑。
返回列表